我国干燥技术学术交流活动纪事
干燥是化工、农产品加工和许多工业部门的一个关键性生产单元,是一门多学科跨行业的加工技术。因它涉及化工、食品、林业、医药、水产、农业、纺织和轻工等部门,所以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倍受人们关注,国际、洲际和地区性的干燥会议层出不穷。干燥也是一个耗能最多的加工环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干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部门都召开了有关干燥的学术会议,对我国干燥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就我国干燥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交流情况作一个历史回顾,目的是为干燥界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化工部门干燥技术学术交流情况
化工系统干燥技术学术交流活动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
1965年6月由上海市化学工程学会组织召开华东六省一市干燥技术会议,会期12天。出席会议代表180人,宣读论文、报告共48篇。这是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干燥学术会议,会上还印发了《化学世界》已发表的干燥技术方面的文章10篇。
1975年5月由化工部组织的全国第一届干燥技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有17个省市共80余人出席,宣读论文30余篇。会议发表的论文、报告选刊于1975、1976年的《化学工程》双月刊上。
1986年10月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学会在上海组织召开全国第二届干燥技术交流会。出席代表214人,宣读论文及报告45篇,会后汇成文集。其中喷雾干燥数学模型、高速离心雾化器研制、干燥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振动流化床等皆有新意。
1989年9月21~23日在大连召开全国第三届干燥技术交流会。出席代表199人,收到论文67篇,宣读63篇。论文内容涉及干燥过程的基础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机型研制、振动流化的流体力学及其流化干燥数学模型等。会议得到了铁岭精工机械厂的独家赞助。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比上届会议有所提高。
1992年第四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和工作人员共170人,会上宣读论文近40篇。论文反映了第三届会议以来我国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本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⑴
有来自日本(冈崎守男教授)和新西兰(R.B.KEEY)的干燥专家参加会议, 并作了关于“非吸湿多孔物料等温干燥速度的简捷算法”和“原木板材的窑式干燥”报告,提高了会议的水平。⑵
论文涉及谷物、木材、食品、中草药等多种物料的干燥问题,表明我国干燥技术已向多行业渗透和扩散。⑶ 在重视干燥设备和工业应用的同时,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干燥动力学、干燥过程的模拟和系统分析、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等。⑷
本次会议扩大了行业间的交流,首次有农业部门的干燥专家参加会议。
1995年10月由江苏太仓凯灵干燥设备厂承办,在太仓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和工作人员100余人。会议共征集到论文和技术报告61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研究;干燥器及相关设备;物料干燥工艺。其中有不少新的干燥机型和重要元件。此外,本届年会还征集到了食品和果蔬干燥方面的论文多篇。这次会议有加拿大的Arun
S.Mujumdar教授、 T.Kudra博士和新西兰的 Roger B.Keey教授参加并作了报告,分别就干燥中的传热问题、干燥理论的发展、国际干燥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作了精辟的论述。
1997年9月由江苏省林州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和林科院南京林产化工研究所承办,在江苏锡山市召开第六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参会代表和工作人员共135人,会议论文65篇。参加本次会议的单位除了设计、科研、大专院校之外,还有设备制造厂和使用单位,涉及的行业很广泛。国际干燥会议主席、加拿大的A.S.Mujumdar教授,波兰的Z.Pakowski和I.Zbicinski教授,
加拿大的T.Kudra博士 出席大会并提供了论文。
1999年10月由山东天力干燥设备有限公司承办,在山东济南召开第七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会议共征集到论文和报告77篇,数量及内容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国际干燥会议主席发来贺电并提交了书面论文。本届会议是中国化工学会干燥专业组机构调整后的首次学术交流会,会议决定将专业组的挂靠单位调整为山东省天力干燥设备有限公司。
2002年1月8~10日,由哈尔滨东宇农业机械工程公司承办,在哈尔滨召开第八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会议共征集到论文和报告79篇。这些论文来自国内近60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是国内论文数最多的一次干燥会议。加拿大Marzouk
Benali博士 和波兰I.Zbicinski教授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关于“顺流喷雾干燥的喷雾行为分析”和”黏稠物料的先进处理技术“等专题发言;A.S.Mujumdar
教授送来了“干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书面发言稿。瑞士List公司驻新加坡办事处的赵望前博士也参加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2 农业部门干燥技术学术交流情况
干燥是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多年来,我国农业和粮食部门对干燥技术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工程学会下面均设有干燥加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农业部农机化局的领导下还成立了全国低温烘干设备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联络中心。此外,还成立了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专门负责有关干燥技术的交流,先后在全国各地召开多次农副产品干燥技术方面的学术会议。
1977年在广西百色成立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农产品干燥技术交流会议。
1979年冬在江苏宜兴召开远红外干燥技术会议。
1980年在江苏岗阜召开全国谷物干燥机对比试验和干燥技术研讨会。
1984年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收获加工学会在安徽太平(黄山)联合召开全国干燥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57个单位的73位代表,大会征集到论文84篇,录用的有42篇。会上介绍了国外谷物干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新技术,交流了各种农产品的干燥方法以及新型粮食烘干机的研制等。
1985年11月21~25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干燥技术综合利用研讨会,有自32个单位的4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宣读了21篇论文。会议决定1986年举办计算机在谷物干燥中的应用学习班。
1987年10月15~18日,在湖北天门召开庆祝干燥技术情报网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80个单位的100余名代表,收到论文30余篇;情报网还选编了1984年以来的会议论文共51篇,作为《农产品干燥技术》专辑分发到会代表。
1989年10月11~14日在北京昌平召开干燥技术学术研讨会,有46个单位的65名代表参加会议,宣读论文27篇。会议期间以宣读论文、分组讨论、图片展览和录像放映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会议论文表明,农产品干燥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对干燥工艺方案的选择和新型干燥设备的设计均具有指导意义。
1990年7月3~4日由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组织,在哈尔滨召开全国干燥能源新技术交流会,会上收到论文及报告15篇,参会的有19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计36人。会议重点讨论了我国干燥用的热风炉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1991年5月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召开干燥技术研讨会,会议共征集到论文和报告31篇,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代表共78人出席会议。
1993年8月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召开农产品干燥技术交流会议,收到论文及报告24篇,有46人参加会议。
1995年9月 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在杭州浙江农业大学召开农产品干燥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3篇。在这次会上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曹崇文、刘强等人编写了“国内外干燥技术动态”发给与会代表,其中包含15篇论述各种干燥器的专题论文。
1997年10月全国干燥技术情报网在广州召开“庆祝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成立20周年及干燥技术研讨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81篇,参加这次大会的有12个省、市、自治区23个单位的61名代表。大会对情报网20年来的工作作了回顾和总结,进行了专题报告、论文宣读和小组讨论,还评选了优秀论文。会上发行了“中国农业机械化”1997年增刊,其中刊登了近20年来干燥技术方面的论文72篇。
1999年在昆明召开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干燥技术交流会,会上共宣读论文20余篇。会议对我国农产品干燥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了讨论。
2001年9月20~22日全国农产品干燥技术情报网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召开农产品干燥技术研讨会,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干燥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入世后干燥技术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3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干燥技术交流情况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学会下设干燥技术专业委员会,自1979年以来召开过多次农产品干燥技术研讨会。
1979年在山东临朐召开全国谷物干燥技术经验交流会。
1981年12月中国农机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学会在四川永川举行“全国谷物干燥技术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99人,大会收到论文47篇。这次会议除论文交流外还讨论了全国粮食干燥机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谷物干燥能源、粮食干燥机机型及其主要参数等问题。
1986年11月在云南昆明召开 “全国烘干设备综合利用技术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会”,会议征集到论文39篇,论文涉及干燥用热源、新型干燥设备、各种农业物料的干燥方法等。
1988年中国农机学会在湖南大庸召开“种子加工学术会议”,重点讨论了种子的干燥问题。
1990年中国农机学会在江西召开“全国农产物料干燥技术交流会”。
1992年9月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干燥技术研讨会”。会上交流论文及报告31篇,编写了干燥加工技术和设备资料(上、下两册)。
1994 年5月中国农机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学会干燥技术专业委员会在福建武夷山举办“农产物料干燥与贮藏新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46人。 1996年在济南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召开“全国农产品干燥与贮藏机械新技术发展研讨会,会上交流论文约30篇。
2000年11月在珠海召开中国农机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分会干燥专业组换届会议暨干燥学术研讨会。
4 其他全国性干燥会议和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
北京国际谷物干燥和贮藏学术研讨会(INTERDRY ‘93)
1993年9月15~18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国际谷物干燥与贮藏技术学术研讨会(Interdry China ‘93),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干燥会议,论文作者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参加会议的有来自43个单位的代表共78人,会议交流的论文50余篇。论文涉及谷物干燥理论、干燥工艺与设备、干燥热源、干燥过程计算机模拟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干燥技术。值得提出的是国际知名的谷物干燥专家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W.Bakker-Arkema教授参加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在总结会上Bakker-Arkema教授对我国粮食干燥问题提出了25条建议,对我国粮食干燥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研讨会期间同时还举办了谷物干燥机械和仓贮设备展览会,法国、美国、加拿大、丹麦、韩国和香港等地区的20余家制造厂商带来了他们的产品和经验参加展出。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干燥技术研讨会
1996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举行全国干燥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约120人,会上征集到论文60篇,录用论文为53篇。会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研讨明确干燥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和主攻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后的选题提供依据。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⑴
现状与综述,⑵ 基础性研究,⑶ 工业与装置,⑷ 控制与测量。论文涉及干燥基础性问题有:干燥机理和数学模型,干燥物料的内部热、湿迁移规律,高速高效干燥技术,干燥过程涉及的物理场间的交叉效应,干燥过程的新型和快速测试原理和方法等。这是我国干燥技术领域水平较高的一次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王补宣院士主持,全国知名的干燥专家、学者、教授几乎全参加了这次会议。
北京第13届国际干燥技术研讨会(IDS2002)
2002年8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3届国际干燥会议(IDS2002),是国际上最高水平的跨行业干燥学术会议,其组委会成员都是世界上化工、农业、食品、轻工、医药等领域著名的干燥技术权威或教授。会议的宗旨是交流、展示、研讨干燥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新进展,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本次会议由北京化工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承办。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296人,来自42个国家,共收到论文摘要314篇,最后录用论文236篇,按各国提供的论文数目多少排序如下表:
小组交流论文分为10个主题,分作三组进行。论文分类统计如下:
模拟和模型类27篇
工业干燥过程和设备类63篇
基础理论类24篇
食品干燥类37篇
能源及环境类8篇
纸张干燥类10篇
农产品干燥类34篇
木材干燥类10篇
测试和控制类9篇
综合类6篇
这次大会有8个专题报告,报告人大多都是国际著名干燥专家,如新加玻科技大学的Mujumdar教授,美国的Duda院士、Maroulis教授、Bimbenet教授等。大会专题发言的题目是: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干燥过程的模拟和设计,结晶在干燥聚合物薄膜中的作用,食品干燥,中国干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喷雾干燥在粉状物料干燥中的应用,烟气远红外辐射在纸张干燥中的应用,含有食品固形物的单液滴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分析。 |